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1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365篇
林业   37篇
农学   899篇
基础科学   370篇
  597篇
综合类   2886篇
农作物   1070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63篇
园艺   338篇
植物保护   76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3篇
  1962年   1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武新娟 《饲料研究》2021,(2):135-137
马铃薯淀粉渣富含养分、成本低、产量高,是良好的饲料来源。文章分析马铃薯的饲用价值,从青贮和发酵两方面综述马铃薯渣的饲用化研究现状,并提出马铃薯渣饲用潜力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展望其饲用化的应用前景,为马铃薯渣的饲用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益生菌发酵红薯渣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育肥肉牛4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试验1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分别用10%、15%、20%益生菌发酵红薯渣替代饲粮中的玉米,预试验10 d,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3、4组的平均日增重较1组比分别提高16.9、14.1%(P<0.05),试验2、3、4组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的料重比较1组比分别降低14.9%、12.4%(P<0.05);(2)试验2、3、4组干物质、蛋白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1组(P 0.05);试验3、4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1组比分别提高12.7%、11.0%、18.9%、16.4%(P<0.05)。综上,益生菌发酵红薯渣替代饲料中15%玉米,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83.
基于定向定量堆放的马铃薯收获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小型马铃薯收获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能根据收集薯块质量往特定方向堆放的马铃薯收获机,主要由挖掘装置、输送装置及定向定量堆放装置等组成。在马铃薯收获机的后部设计一个四分区临时集薯器,能根据所收获马铃薯的质量来打开集薯器,将收集的马铃薯向中间或者一侧堆放,从而实现了马铃薯的连续挖掘及收集薯块的定向定量间隔堆放,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捡拾的工作量,同时避免拖拉机碾压伤薯。  相似文献   
84.
在川西南冬季马铃薯种植区,开展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不同用量对青薯9号增产效应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7 m~2施用60 kg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作底肥为最佳施肥方案,该处理的平均单株质量、商品薯率最高,平均鲜薯产量为2 114.0 kg/667 m~2,比对照(不施肥)增产1 063.5 kg/667 m~2,增幅为101.2%。  相似文献   
85.
杨英华  郭亚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250-9250,9310
为提高冀南地区岗坡旱地农作物产量,应用抗旱保水剂在甘薯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抗旱保水剂可提高甘薯幼苗成活率,促进甘薯生长,增产增收,以45kg/hm2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6.
Potato common scab caused by the actinobacterium Streptomyces scabiei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rmation of corky lesions on tubers that reduce their marketability. Management of common scab is very complex and often ineffective under variou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sing potato varieties that are more resistant to common scab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strategies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However,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common scab. Somaclone RB9 regenerated from thaxtomin A-habituated potato Russet Burbank calli produced tubers more resistant to common scab than the original variety. Comparison of the RB9 tuber proteome with that of Russet Burbank using label-free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ed change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defence-related proteins from the patatin and lipoxygenase (LOX) familie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sm of lipids, and of two miraculins of the Kunitz-type protease inhibitors family. The implication of LOX during common scab infection was studied using synchronized minitubers developed from leaf-bud cuttings. S. scabiei infection stimul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LOX in both Russet Burbank and RB9 minitubers, but this accumulation was intensified in RB9 minitubers. Infection also increased LOX activity in Russet Burbank and RB9 minitubers. However, LOX activity measured in noninfected RB9 minituber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infected Russet Burbank minitubers, indicating endogenous activation of LOX activity in RB9 minitubers. We discuss how increased LOX abundance and activity in the somaclone RB9 may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uber defence against common scab.  相似文献   
87.
为揭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水改旱”种植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27个站点,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驱动充分验证的APSIM-Potato模型,模拟分析农牧交错带地区灌溉和雨养马铃薯的耗水差异。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种植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的产量分别为15 900~35 600、16 400~34 800 kg·hm-2和16 600~34 800 kg·hm-2,改为旱作后对应的产量分别为12 800~30 600、13 900~29 100 kg·hm-2和12 700~25 500 kg·hm-2;灌溉马铃薯产量均表现为西部较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则为东部较高。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的播前1 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63~388、161~394 mm和154~398 mm,改为旱作后分别下降31.8%、35.3%和36.9%。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后的地下水消耗量分别为5 360~21 330、8 910~4...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CO2浓度升高条件下马铃薯生长动态及其产量、品质的变化特征,在典型半干旱区(甘肃定西)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试验平台,以马铃薯‘新大坪’为供试品种,设对照(390 μmol·mol-1)和590 μmol·mol-1共2个CO2浓度梯度,开展CO2浓度增加模拟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至590 μmol·mol-1时,马铃薯发育加快,生育期提前,全生育期天数缩短3 d;CO2浓度升高对马铃薯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水势有明显促进作用。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马铃薯地上部干物质生产对CO2浓度的响应值呈现先变大再变小的趋势。CO2浓度增加促进了马铃薯块茎产量的提高,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块质量也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590 μmol·mol-1CO2处理马铃薯块茎水分、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以及铁、锌、铜元素含量分别下降3.43%、11.78%、13.09%、25.58%、31.94%和9.76%,而粗淀粉、粗脂肪、粗纤维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10.56%、240.00%、14.28%、106.38%。  相似文献   
89.
为评价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引发的膳食风险。2016年-2018年开展了3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构建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马铃薯样品使用2%乙酸乙腈提取,C18净化,外标法定量,UPLC-MS/MS检测。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85%,相对标准偏差为3%~8%。12地最终残留试验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2次,最后1次施药后14、21 d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量分别≤0.018 mg/kg和≤0.01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633 9 mg/kg,风险商(RQ)为86.4%。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90.
基于日喀则地区7个国家气象站1980—2021年逐日气象数据,分析构建了高原马铃薯气温(T)、光照(S)、水分(W)、气候(C)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42年日喀则地区S平均值为0.82,呈逐年弱下降趋势,T、W、C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79、0.64、0.61,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马铃薯全生育期的光热资源都在最合理区域(S、T≥0.7),满足了其长发育需求。W在播种~出苗期(W=0.62)、开花~成熟期(W=0.44)呈现较低水平,是制约日喀则地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最主要因素;T、S空间分布较均匀,且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北向中递增趋势,W空间分布不均匀。桑珠孜区—南木林县一带地区为马铃薯综合气候适宜度高值区(C>0.6),适宜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由本文建立的日尺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得出的年际变化和区域特征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为了解气候变化下日喀则马铃薯生长发育适宜度的时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